实施千座公园计划,新增公园600座,50座左右社区公园、改建或新建300座左右⼝袋公园、200座左右乡村⼩微公园。
实现⽣活垃圾全过程可看、可溯、可查、可控、可计量,新增转运能⼒7200吨/⽇,新增可回收物集散能⼒3600吨/⽇。
因地制宜落实绿⾊屋顶、下凹式绿地、⾬⽔花园、透⽔铺装等海绵设施,到2025年建城区40%的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。
加快推进太阳能、风电、氢能、“光伏+”等清洁能源发展,到2025年本地可再生能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8%左右。
推进“20+8+X”骨干公交通道建设,中心城公交出行比重达到45%以上;全市轨道交通市区线和市域(郊)铁路运营总里程达960公里,保持全国前列;提高慢行交通网络可达性和便捷性,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%以上。
加强扬尘在线监控,落实预湿和喷淋抑尘措施及施⼯现场封闭措施管理。
完成汽修行业优化提标整治,实现绿色汽修设施设备及工艺的升级改造,汽修涂料采用低挥发性涂料。
以街镇为单元,推进50个⽣态清洁⼩流域建设,打造连续贯通、⽔清岸绿的滨⽔开放空间、“幸福河”样板。
建成运⾏70座以上加氢站,推⼴应⽤燃料电池汽⻋达到万辆级规模以上。
累计净增森林⾯积24万亩,新建绿道1000公⾥,湿地保护率维持50%。
集中打造2个⽣态循环农业⽰范区、10个⽰范镇、100个⽰范基地,建设12家美丽⽣态牧场,建设100家国家级⽔产健康养殖⽰范场。
强化油烟气治理日常监管,城市化地区餐饮服务场所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装置,推进餐饮服务业在线监控设施的安装使用和集约化管理。
新建城区100%执行绿色生态城区标准,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基本级及以上标准建设。
公交车、巡游出租车、党政机关公务车辆、中心城区载货汽车、邮政用车全面使用新能源车,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车辆、环卫车辆新能源车占比超过80%,网约出租车新能源车占比超过50%。
完善浅表排水系统,因地制宜落实绿色屋顶、下凹式绿地、雨水花园、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,推进全市“1+6+5+16”海绵城市建设格局,到2025年建城区40%的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。
试点大型消费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开展商品包装物押金回收制度,在快递外卖集中的重点区域投放塑料包装回收设施。
扩大绿色生产基地建设规模,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达到60%,地产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70%。
倡导光盘行动、适度点餐,并将落实情况作为餐饮服务单位文明创建的指标体系。
试点大型消费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开展商品包装物押金回收制度,在快递外卖集中的重点区域投放塑料包装回收设施。
推进超低能耗建筑示范,进一步推广装配式建筑。
创建⼀批“绿⾊⽰范⼯⼚”,推进化⼯、医药、集成电路等⾏业清洁⽣产全覆盖。
垃圾分类投放
乘坐公交出行
骑行共享单车
外卖
节约能源
按需点餐